江蘇綠色建筑春意盎然
截至2012年11月底,江蘇省共有160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1729.94萬平方米,項目數占全國27%,名列前茅。此外,設立33個省級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累計將建成各類綠色建筑4000萬平方米。從2013年開始,江蘇要求全省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省級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示范區中的新建項目、各類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全面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
目前,江蘇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各類民用建筑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大規模建設和資源低效率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建筑節能,是加強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也是緩解資源能源供應緊張局面的現實有效途徑,同時還有利于推進住宅產業化、提高建筑居住舒適度、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告訴記者。
強勢推進打開綠色通道
從2007年開始,江蘇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4次全省工作會議,對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作出重要部署。2007年的全省建筑節能工作會議是為濫觴,在這次會議上,江蘇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30項省級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的目標任務。2009年,江蘇申請成為全國第一批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試點省份后,綠色建筑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數量始終位居全國首位,還獲得首屆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全省上下已經形成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良好氛圍。
翻閱一份份厚重的文件,在《江蘇省建筑節能管理辦法》、《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推進節約型城鄉建設工作意見的通知》、《江蘇省“十二五”建筑節能規劃》中,筆者仿似找到了綠色建筑發展的軌跡,每一份文件都明確了發展綠色建筑的相關目標和要求。今年,又出臺了《關于推進全省綠色建筑發展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為綠色建筑發展打開了綠色通道。
加強扶持服務綠色發展
綠色建筑是新興事物,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更需要資金的投入。江蘇專門設立專項引導資金,2008至2011年,省級財政累計投入建筑節能專項資金5.6億元。對“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按項目標識星級給予獎勵,一星獎勵15元,二星獎勵25元,三星獎勵35元。這些激勵措施大大提高了各單位主動實施綠色建筑的積極性。
綠色建筑的推廣更離不開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此,江蘇大力培育咨詢服務機構和專家隊伍,還專門成立“江蘇省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依托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發展中心,組織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咨詢、指導、服務和申報等前期工作。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積極組織開展《江蘇省綠色建筑應用技術研究》、《江蘇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指標體系研究》等課題研究,編制《江蘇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技術標準、規程,對全省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綠色”由單體建筑向區域蔓延
從強制性推進新建建筑節能,到因地制宜地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應用,再到現在有序推進綠色建筑工作,每一步都能看到江蘇人在建設事業轉型升級上的執著追求。
隨著建筑節能工作的深入推進,他們逐漸認識到建筑節能工作的深入推進需要將實現能源的節約與百姓居住舒適性的提高結合起來,即同時實現“一加一減”——能源的節約+舒適度的增加,讓建筑與人和自然和諧共處,這也正是綠色建筑的核心理念。
2009年11月,江蘇召開全省建筑節能現場推進會,研究形成了節約型城鄉建設的目標,其中,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及綠色建筑健康發展成為十大重點任務之一。“江蘇推進節約型城鄉建設的實踐”獲得2011年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隨著單體建筑節能和綠色技術不斷推廣,江蘇推動低碳生態技術應用從建筑單體向區域融合發展、從單項技術運用向綜合技術集成發展,從局部試點向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目前,江蘇確立了33個省級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確立低碳生態指標體系,編制能源、交通、水資源利用等專項規劃,在土地出讓、規劃許可等環節明確節能、綠色技術應用要求。目前,江蘇實現了示范區推廣運用省轄市的全覆蓋和主要城市的基本覆蓋。
像置身于綠色大自然一樣,工作、生活在綠色建筑中的人同樣能感受到融融春意;而有了政府部門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技術服務,江蘇的綠色建筑發展也必將春意盎然。